
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动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,7月7日至11日,湖南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19名师生深入湘潭县锦石乡开展"四维实践"活动,将文化传承、科普惠民、教育关爱与产业振兴有机融合,以"行走的思政课"为载体,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活力,在田间地头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
文化浸润:千年文脉涵养家国情怀
实践团师生循着周敦颐“主静立人极”的理学根基、胡安国“经世致用”的治学传统、毛泽东“实践出真知”的哲学智慧,在碧泉潭畔溯源湖湘文化根脉,于湖湘学展陈中心沉浸式体悟“心忧天下、敢为人先”的精神密码。通过团扇制作、香囊手作等非遗体验,学子们构建起立体的文化认知体系。实践团负责人王祥若与碧泉村委主任张英围绕"思政教育+地方文化"创新路径进行探讨,为学院党支部打造本土化"行走的思政课"找准了支点。

科普惠民:多维服务传递科学温暖
实践团通过入户走访、问卷调查、现场讲解等形式开展多元服务:普及垃圾分类知识,推广绿色环保理念;设计心理健康问卷,建立村民身心档案;联合乡政府发放禁毒手册、开展法律常识及野生毒蘑菇鉴别互动问答,用实际案例将专业术语转化为“土味科普”,让安全教育更接地气;走进锦石乡中心敬老院慰问老人,践行尊老爱老美德;面向乡村儿童开设防诈、心理、红色教育小课堂,通过动画视频、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等形式,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,同时,发挥专业优势开设趣味化学实验课堂——“维C碘伏变色实验”,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。


校地协同:实践育人赋能乡村振兴
"从湖工学子到基层干部,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服务家乡的初心。"在锦石乡政府座谈会上,锦石乡工作人员、湖南工程学院校友肖娟的分享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。新晋公务员代表结合备考经历,畅谈选择扎根乡村的初心,强调“思维建设”与“反哺家乡”的重要性,为学子们勾勒出"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路线图"。乡长彭龙寄语青年要在“在实践中有所获,在奉献中有所得”,并强调:三下乡实践活动,不仅是助农行动,更是实践团成员与锦石乡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,希望成员们能静下心来体会三下乡的实际意义、目的与初心追求,在未来的人生路上,继续用智慧与担当为社会创造价值。
材料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徐粤宇表示,希望实践团珍惜机会,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、变化和需求,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,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

直播助农:新媒体助力农产品出圈
助农直播镜头前,学子们在养殖基地化身"带货主播"。通过碧泉潭天然泉水的矿物质检测报告、瘦身鱼的生态养殖日记、罗氏贡米的农耕文化故事等特色内容,开播90分钟内,曝光人数近1800人次,点赞4.4万,有效拓宽了农产品宣传渠道。


此次为期5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活动,材料与化工实学院践团用科技之智、文化之美、安全之盾、爱心之暖,绘就了一幅新时代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。正如材料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徐粤宇在总结时强调:"三下乡不是简单的走过场,而是要让学生在泥土芬芳中读懂中国,把‘论文’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。